蝙蝠在國外往往代表了黑暗和神秘的象徵,如同吸血鬼傳說一樣。在中國的古老傳說,蝙蝠十分機智,有一次面鳥在鳳凰生日聚會之時,蝙蝠卻不去,它說自己不屬鳥類,是一種哺乳動物。後來,麒麟過生日,召集百獸相聚,蝙蝠又不去,說自己有翅膀能飛,屬于禽鳥,不屬獸類。就是這樣,蝙蝠保持獨來獨往,不介入飛禽走獸各類。
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,因為蝙蝠的「蝠」與「褔」同音,所以有「福氣」的象征。在古代的很多藝術品上都有蝙蝠的紋樣,尤以玉器、銀飾、瓷器、木雕、花錢中出現的頻率高。凡是表示福氣主題的祝願,都可以通過畫蝙蝠題材的圖案來表示。
從生物性上來看,蝙蝠是哺乳動物,但是又長了翅膀會飛,像鳥,又像鼠,但又非鳥非鼠,本身就有「複合性」看上去像是雜交出來的。即便是貝爾納丹·德·聖皮埃爾這種博物學家,也時把蝙蝠歸為鳥類,時而又歸為哺乳動物,一直沒搞清它的種屬關係。
這種模棱兩可的「雜種」屬性,導致蝙蝠容易引發幻想,又被人厭棄,進而對這個物種做各種有罪推定,成了各種壞事的「背鍋俠」。除了本身長得像「雜種」蝙蝠的生活習慣是晝伏夜出,又棲息在遠離人群的山洞、廢墟、舊城堡裡,而在白天活動的人類,則是「不懂夜的黑」所以對這類生物又好奇又恐懼,產生不好的想像。
它本就一身漆黑,又總是在黑夜中揮動翅膀,神出鬼沒。加上壽命又長,具有「不死」性質,這些都與魔鬼、與不祥有著天然的親緣關係,因此蝙蝠與墓地、死亡、活死人等聯繫了起來。
古人會把蝙蝠做成藥材,或是道家的服食,都是晒乾、陰乾或者炙幹用,從沒有把蝙蝠視作野味端上餐桌。傳說服食蝙蝠能夠延年益壽,是出於道家經典。不過道家吃的蝙蝠不是最常見的「灰蝙蝠」,而是稀有的「白蝙蝠」。白蝙蝠是蝙蝠中的長壽者。據說,頭白的蝙蝠百餘歲,周身羽都白的是千歲之物,十分難得,有“仙鼠”和“肉芝”的美名。蝙蝠的壽命一般最多30、40餘年,在古代醫書也是有記載的。
生活在熱帶雨林裡的宏都拉斯(洪都拉斯)的白蝙蝠,是因為品種的問題,與古人所言白蝙蝠無關。它不是“老”白而是天然白。再看長相,在宏都拉斯(洪都拉斯)的白蝙蝠象會飛的“豬”,而我們熟悉的蝙蝠是會飛的“鼠”。生存環境、生活習性……也大不相同。直到今天,長壽白蝙蝠還是個迷。
本故事講述有一位男士在下雨天,有一隻蝙蝠飛入來店舖,他看見就把蝙蝠弄死了,後來蝙蝠化身為妖精,怨憤充天,找頭主報仇,每天打他及咬噬他的身體直至流血為止,他尋求C父的幫助與蝙蝠精鬥法。
收聽靈異節目重溫:
鬼故電台﹕恐怖在線
節目集粹︰第 44 集、第 45 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