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氣 3636°c

人死亡前頭上有支蠟燭

在香港發展初期,位於跑馬地的馬場發生了一場世紀大火。當時的馬場是使用竹棚搭建,簡陋的看台以樅木和竹子搭成,以埸地可以容納約三千名觀眾的「看台」突然倒塌,再加上一個熟食檔失火,火燒馬場的竹棚,引起大火,這次意外中共有幾百人被壓死或燒死,可算是香港史上最大的火災,而這次事件就是跑馬地鬧鬼故事的序幕....

可能自己住在這區,特別印象深刻,就是有關這埸世紀大火 ~

靈異故事發生在大火前,有一對爺孫準備去跑馬地看跑馬,在途中,孫兒叫他的爺爺不要去看,因為孫兒覺得很恐怖,他還說有些人頭上有支蠟燭,扭計不要去,最終他們都沒有去,就是這樣他們避過了這次火災,而頭上有蠟燭的人就是要進馬場的。

經過長年歲月,在民間也有很多人記載著這個悽慘的歷史事件。


維基百科:跑馬地馬場大火

火燒馬場數百冤魂:

時間:1918年2月26日
人物:兩爺孫
地點:跑馬地馬場

其實在這場慘劇發生之前已早有徵兆。事發前一日,馬房內傳出不少鬼夜啼聲,而馬匹亦不斷整夜嘶叫。事發當日,有位爺爺帶住個孫仔路經馬場,突然間,孫仔問爺爺:「為甚麼這麼多人的頭上都有支蠟燭?」爺爺立即帶孫仔離開馬場,避過一劫。未幾竹棚下其中一間熟食檔失火,由於竹棚易燃,火勢一發不可收拾,愈燒愈猛,事後證實燒死600人!咁多人枉死,唔怪之咁多傳聞話跑馬地馬場猛啦!

據吳昊的《老香港‧爐峰述異》有以下描述:

是日為跑日馬,風和日麗,誰也想不到會發生火災的。沒錯,風和日麗,就在火燒之前,一個小孩子在馬會門前看到異象……

當時一位爺爺拖着小孩子經過馬會門口,而賭仔們正魚貫步入馬會,小孩子看見,突然對爺爺說:「爺爺,那些人好奇怪呀!」

爺爺莫名其妙:「有甚麽古怪!」

「他們都戴帽──」

爺爺望過去,確有人戴帽,但非個個如此,沒甚奇怪。

但小孩子愈說愈玄妙:「他們每個人的帽上都插了一枝點着的蠟燭呀!」

爺爺聽到這裏,簡直不寒而慄,心裏發毛,連忙說道:「小孩子不要亂說!」急急拖着小孩子離去。

未幾,馬場內刮起了一陣怪風,吹翻熟食小販的風爐,結果燒着觀眾席的竹棚,燒死了很多人。

這可能是故事的原始版本,因為筆者從前聽說的版本,情節是更為豐富的,內容如下:

小孩子愈說愈玄妙:「他們每個人的帽上都插了一枝點着的蠟燭呀!」

爺爺仍舊不以為然,只當是小孩的戲言。

不料,小孩繼續說道:「那些洋人更奇怪呢,他們的頭上盡是花束!」

這時,爺爺記起,從前見過洋人舉殯時以花束作祭品,華人則從來都以香燭祭奠,心念及此,簡直不寒而慄,於是急急拖着小孩子離去。

快活谷的前世今生(跑馬地):

原文地址:eastweek.my-magazine.me

要講跑馬地最大的人命傷亡事故,當屬一九一八年的馬場大火。

當年的二月二十六日,是周年大賽第三日比賽,當時的看台都是木製,下面就設有各種熟食檔。賽事期間,其中一個看台棚架突然倒塌,觀眾無處逃生,不少人跌入下面的爐火之中,繼而引發大火,最後導致六百多人身亡。

據說,當年能夠入馬場睇比賽的人,絕對非富則貴,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負擔當中費用,更有不少是衣着華麗、但行動不便的女性,難以逃生,所以死亡人數眾多。

另外,其實當時社會較落後,不少屍體在經火燒後,根本無從辨認,最後就集體葬在現今大球場的後山,一個名為「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」的地方。

說到這場大火,當中最靈異的傳聞,就是據說火災當日,有一對爺孫本來要入馬場,但兩人乘坐電車到達後,年幼的孫兒突然大驚,竟然說見到每個入馬場的人,頭上頂有一支白蠟燭,大哭大叫不肯入場,爺爺沒法只得回家,最後兩爺孫逃過一劫。


天主教墳場的對聯,意義深遠,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讀。

放下執着

跑馬地天主教墳場外,有一對香港人都十分熟悉的對聯:「今夕吾軀歸故土,他朝君體也相同。」但卻不是太多人知道其出處。

據上世紀初,一名神父指出,這是以查理曼的老師,寫的拉丁文詩句翻譯而來,原文為:
「Quod nunc es fueram, famosus in orbe, viator, et quod nunc ego sum, tuque futurus eris.」
意思是人無法逃離死亡的現實,告誡生者要珍惜生命,放下對短促生命的執着,真正的譯文,其實應該是:「旅人,你與我當年一般,而你終有一天也會成我這模樣。」現在的對聯,應該是經熟悉中國文字的人再修改而來,後來又有傳說,這對對聯是為了安慰馬場大火燒死的亡靈。

而發生在跑馬地墳場的鬼故,就更是多不勝數,住在該區的人,從年幼時就會被告知,千萬不要在天黑後行經墳場外,皆因會無法行出「結界」,一直在該段路面走不出來。七、八十年代時,又常傳說有的士司機,在墳場外遇上一名白衣女子截車,上車後一言不發,的士一駛出銅鑼灣後,該女子就突然消失不見,類似故事,多不勝數。


馬棚遇難者公墓,位於大球場後山,知道有此地的人不多。

永恆快樂跑馬地:

跑馬地已知最舊的名字,叫黃泥涌村,一條客家村,有三間棚廠。村旁有一大水坑,大得涌了好多黃泥入海,水坑出口就是堅拿道位置(鵝頸橋)。 二十年代尾,政府收地拆村,可能是最早期的拆村事件,居民同樣留守多年,未能安排原區安置,最後入住筲箕灣及大坑。現在保留農村證據的,只有街道名稱,黃泥涌道,藍塘道,山村道。 由黃泥涌道經禮頓山入跑馬地,算是比較方便的路線。

禮頓山,一直都叫禮頓山,原本是軍營,與對面球會位置都是軍營。保衛戰時,英軍與日軍最後戰役,除了死傷慘重的赤柱,還有禮頓山,可能死傷不多,比較少人提及。 現在的禮頓山是豪宅屋豪宅,政府在九十年代賣地,投得者需建一社區會堂,現在的禮頓山社區會堂成為灣仔區唯一的民政處管理的社區設施。

在屋苑入口的另一邊,有一個廿四小時開放的免費公共空間,但入口隱蔽,使用率不高。 香港第一次賽馬是在澳門舉行,後來1846年才在現址興建馬場,初時看台是用竹棚做,附近會有些熟食小販,1916年馬棚大火,原因是小販的爐被推倒,引起大火,燒死六百多人,難以辨識,後來東華三院在掃捍捕建紀馬棚大火士女先友念公墓。

據傳,大火當日,有一個小朋友在門外,向他的長輩說,看到入場的人的頭上都有一支蠟燭,說完之後,長輩立即帶他離開。 過馬路,在一大榕樹旁邊,有一個維多利亞城界碑。維多利亞城是 香港開埠初期,重點發展的一個範圍。本來看中了跑馬地地勢平坦,打算發展成居住的中心。可惜發現是沼澤,瘧疾很嚴重,於是用於做墳場,及跑馬之用。此界碑表示維多利亞城最東位置。現在這界碑另一個值得注意的,是其「被保育」的手法比較出奇制勝,用四個水馬圍著,貼上愛惜樹林字眼的標貼。

收聽靈異節目重溫:
鬼故電台﹕恐怖在線
節目集粹︰第 564 集

附註:這個故事流傳之久,廣為人知,時至今天!來到千禧年代,人人皆可以透過網上涉取豐富的資訊。其中有一集數,在電台播出期間,這個故事的男孩子,長大後也有打電話上電台交代始末。由於"恐怖在線"以前的片子,因版權問題很多遭受下架,筆者已無法找到當時影片中的節目對話,只能夠大概記下他講的說話。他說: 主持您好,我已經幾十歳人了,慶幸在網上收聴到你的靈異節目,我就是火燒馬埸故事的那個男孩子,當時我是小朋友的時候,確實是看到每個人頭頂點上一支蠟燭,不過!我也已經記不起詳細的經過了!...

相關文章:
1. 人臨死前頭上有支香
標籤: